蒙娜丽莎被泼蛋糕后,我决定写下这篇文
嗨,朋友。
我是老云,今天又来陪你唠嗑了。
朋友,看新闻了没?
法国卢浮宫,那张著名的名画《蒙娜丽莎》又被人给泼了,这次,是被一个假扮成老妇女的男人,给泼了“一脸”的蛋糕奶油...
根据目击者的证词,这个男人在泼蛋糕前,曾试图打碎《蒙娜丽莎》画外的玻璃,但没想到这玻璃质量太好了又是防弹的。
男人恼羞成怒,随手把蛋糕扔了过去。
画没事,但人有时,被保安移交给警方了。
不过还有目击者回忆道,
这个男人在被安保带走时,还冲着人群发表要保护地球的言论,他大喊:“想想地球吧,让艺术家们都为地球考虑考虑吧!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想想我们的星球!”
不管怎么样,这位“环保主义者”,博人眼球的目的达到了,当然,他还是很理智的。
在法国的卢浮宫,像《自由引导人民》《维纳斯女神》这些画都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在画作里,有防弹玻璃保护的只有《蒙娜丽莎》,所以这位“环保主义者”即使把蛋糕砸了过去,他也不用负太大的责任。
顶多罚款而已,但他要是把《自由引导人民》给泼上奶油,那就等着倾家荡产吧。
总而言之,这个男人用了很小的成本,就博人眼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很狡猾。
这已经不是《蒙娜丽莎》被利用了。
就在年,曾有个叫“基斯坦吉昂”的法国商人,就曾建议:政府应该把《蒙娜丽莎》以欧元的价格给卖掉去“以旧换新”。
基斯坦吉昂承认,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他坚持认为,《蒙娜丽莎》是一部被高估的作品,画摆在那里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他变卖,换算成财富才有实际的意义。出售”高估值“的“民族瑰宝”是为了国家的未来。
我相信,你一定很好奇。
一点点小事都能炒上热搜的《蒙娜丽莎》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它的地位真的很高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蒙娜丽莎”在年之前,此前并不是超级名画,也不是“世界大三画之一”。
在年前,
这副《蒙娜丽莎》就达芬奇的作品里,
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张画。
为什么说普通?
因为相比较其他的传世名副,《蒙娜丽莎》的画幅很小,这也就注定了这幅画,他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有极其有限的。
你看看,日本前几年搞的美术展,一个艺术家搞了个巨大画幅的人形热气球,你看看是不是很阴间玩意同时又很有冲击感。
画幅限制了“欣赏”。
再加上,那会“艺术”都是王公贵族之间的游戏,老百姓哪里懂画啊,所以看到《蒙娜丽莎》实物的贵族们都觉得这画一般。
更重要的是,《蒙娜丽莎》这画,刚开始一直都被视为“达芬奇作品里面的异类”。
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不是什么大家解读的“玄学”问题,
在《蒙娜丽莎》以前,欧洲的那些大画家里的人物都是不会笑的,名家们里的画都是严肃,麻木,冷漠的表情,没一个呈现开心。
所以保守的王公贵族们对“蒙娜丽莎”的那张笑脸很不满意,违背了欧洲的神权主义。
虽然文艺复兴了,但人的思想不是立刻就能同步解放的,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
更要紧的是——
老百姓根本看不到《蒙娜丽莎》这张画。
那时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来源还是“口传”和“报纸”,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问世后的几百年里都只存在于象牙塔里的美术史的学者口中,后来达芬奇去世了。
这幅《蒙娜丽莎》传给了他的徒弟,
他的徒弟又卖给了法国皇帝。
这幅画一直都藏在皇宫里,普通人就更没有机会看到这画了,即便是后悬挂在法国的卢浮宫的时候,也不是被当作镇店之宝来看的,当时,它就是普通的一张画。
被挂在那,因为画他的是达芬奇。
所以《蒙娜丽莎》真没好在哪里,
直到一次失窃案改变了这一切。
年8月21日,周一。
周一的卢浮宫是不开门的,但是有路人却发现有三个男人鬼鬼祟祟从卢浮宫的侧门走了出来,为首的一个人穿着一个肥大的风衣,路人还没走上前去,他们就消失了。
直到周二下午,
人们才在报纸上看到:《蒙娜丽莎》丢了。
偷画的人叫VincenzoPeruggia(温琴佐·佩鲁贾),他是在卢浮宫工作的修理工,而跟他一起打偷窃的是的兰瑟罗蒂兄弟,是街头混混。他们都不是什么善茬,而主犯佩鲁贾更是因试图打劫妓女和斗殴入狱。
他们看上这幅画,就因为这幅画好偷,像卢浮宫里其他的画,目标太大,搬不走。
《蒙娜丽莎》仅77x53cm,可以拿下来就走了,而且跟其他的画不同,《蒙娜丽莎》的玻璃框是就是佩鲁贾做的,他在卢浮宫就是修玻璃的,他知道该如何拆。
画是偷到了,但如何处理就头大了。
他们的偷画这事,纯属一时兴起,没有任何周密的计划,逃跑路线也走一步看一步。
画偷走后,直接放到公寓里的衣柜里面了。这神操作,让警察办案一条头绪都没。
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蒙娜丽莎》的失踪给当时的无聊的法国市井带来很多谈资、八卦。关于画是谁偷的,有非常多猜测和理论。
更颇具有趣的是,当年迹于巴黎的西班牙有志青年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也多次被警方问话。法国卢浮宫成了全球的笑话。
偌大的一个国家博物馆,居然被偷走了画,而且警察2年的时间都没破案,画是怎么被偷走的都不知道,刚好这件事“政治”也推波助澜,全世界的媒体都踩了法国一脚。
这起偷窃事件,是欧洲陷入一战前的最后一次大型欢乐围观。而这幅《蒙娜丽莎》也从原本一张挂在卢浮宫的普通画作,在喧嚷下,成为了曝光率最高的一张画作。
就连《蒙娜丽莎》失窃之后,还有前来观看空荡荡的挂钩的观众,人还挺多,简直好笑。
但好笑归好笑,偷画的人心理压力很大。
几乎每隔几个月,这失窃的画就要上一次新闻头条。最后,小偷没办法,把画拿了出来找到了一家公司的经纪人,想把这画给卖了,但没想到,经纪人,反手就选择报警。
三个人当场被抓获。
至此破案,最终《蒙娜丽莎》的画像被警方交换给了卢浮宫,仅仅2天吸引了10万人前来参观,而卢浮宫和艺术界的学者们也终于意识到了《蒙娜丽莎》的价值。
他们发现——
仅仅是《蒙娜丽莎》里的“蒙娜丽莎女士的那一个笑容”就隐藏了太多的深意。
这里科普一下:
在长达多年的“黑暗世纪”里,绘画主要是用来塑造庄严的宗教神像的,画是为了传播宗教,服务统治阶层。
所以,在“黑暗世纪”,西方的雕刻也好,还是绘画也罢,基本上都以宗教神像为主。
而,神是高高在上的,嬉皮笑脸算怎么回事,这时间一长,神像画就有了创作规律。
宗教的人物绘画有两个重要面部特征:一,人都要目视前方,二,表情要庄严严肃。
于是,在当时的绘画里,笑是一种禁忌。
而达芬奇几乎触犯了“宗教神像”规则,一方面,他让人笑了,一方面,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的主人公,不是圣母,也不是神明,就是一个老百姓,普通家庭主妇。
所以《蒙娜丽莎》的问世就又很大压力。
但达芬奇很坚持。
为了追求真实的表达效果,他反复修改和刻画这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现代X光证实这幅《蒙娜丽莎》的油层达到了二十层以上,画面上几乎见不到任何绘画痕迹。
所有的痕迹被达芬奇给抹平了。
所以,在那个文艺复兴的年代里,习惯了扁平的画面和严肃的画中人物的观众,他们在看到《蒙娜丽莎》这张画像的时候,就很感动,因为这张画里面有着前所未有的真实与人性,在那个追求“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的年代,这幅画太棒了。
它以一个普通商人的妻子为主角,
赤裸裸地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某种意义上,这《蒙娜丽莎》的画像的背后,是承载了与中世纪神权相抗争的决心,以及具有浓烈的人文思想启蒙的历史意义。
这幅《蒙娜丽莎》对于西方人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对于中国人的震撼,当年这张《父亲》问世的时候,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父亲的模样。
所以《蒙娜丽莎》确实是有历史价值。
但问题也就来了。
这历史的价值,是被解读出来的——
这“价值”是在“失窃”后,人们才去解读它,并给它赋予并注释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某种意义上,《蒙娜丽莎》的传奇性。
不在于,画本身。
因为仅仅从纯粹的画来比较,达芬奇自己的《抱银貂的贵妇》要比《蒙娜丽莎》画的更好。但为什么《蒙娜丽莎》更有名气呢?
因为它故事性,神秘性,让他形成了一种“魅力”,一种让更多人去了解的魅力。
这种魅力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也暗喻了历史的痕迹和距离的真相,《蒙娜丽莎》能成为名画不是“画有多好”,而是画背后的故事。说得通透点——
对于而看《蒙娜丽莎》就好像我们现在第一次看3d电影或者vr电影一样震撼。
但任何艺术鉴赏都要有“历史想象力”的,而受限于地域空间的局限性,我们很难对《蒙娜丽莎》有这种“历史的想象性”,就像西方人不懂莫高窟壁画,不懂莫高窟中菩萨飞天的神性之美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莫高窟的历史不再继续,它停留在了历史尘埃里。
而营销下,《蒙娜丽莎》的传奇性的故事仍然在继续,在被消费,你很难说,这是好是坏。
因为艺术的价值括有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而《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还在不断扩大,不断在被造神,也许有一天,它会跌落,掉下神坛,但至少不是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