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欧盟碳关税来了,中国汽车出口难
欧盟的碳关税就是扼制中国制造成本优势的阳谋。中国车企,包括全链供应商,要做好自己的零碳转型,重点是提升碳效率和碳竞争力。
作者丨齐策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信息要读合订本,政策要看组合拳。
欧盟刚刚通过的“禁售燃油车政策”(以下称“政策”),被认为是“Fitfor55”(年碳排较年降低55%)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一部分,则是在6月22日通过的CBAM(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就是碳关税)。
碳关税的实质
和此前猜测的年推出不同,年CBAM才会有限地实施。这显然与欧盟当前面临能源局势有关。
预计汽车出口业务将在年迎来CBAM的“范围攻击”。而这一年,应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规模完善的一年,对外辐射能力也将提升到新层次。是不是很巧?
表面上,CBAM是作为EU-ETS(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年推出)的补丁出台的,用于防止“碳泄露”。但实际上,CBAM可能才是主菜。碳关税一个客观作用,是调整国家竞争能力的手段。
当然,“Fitfor55”不止这么两招,其它组成部分,还将纷至杳来。就这两招,也将不断丰富其内容,强化其实质。欧盟希望化“碳”为盾,抵御低成本国家的产业全方位冲击。没错,就是针对中国为首的新兴工业国。
欧洲议会通过CBAM时还强调,该制度“不得为贸易保护主义滥用”,但它们也一直在呼吁,推出相应的政策保护欧洲本地产业。应该说,这两个诉求本身,就背道而驰。
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就算作为补丁的CBAM本身,恐怕也是补丁摞补丁。因为利益牵涉太广,域外对手也会实施反击。
以上涉及了不少概念,而这些概念内容非常丰富,背后各有一大套规则支撑。事实上,就连欧盟内的企业自身,也没有吃透这些尚未正式实施的规则。
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其实涵盖了绝大多数重视欧盟市场的出口型国家),都在组织人马解读CBAM体系。换句话说,全面、深刻理解和做出适当的应对,是国家级工程。
在这里,我们挂一漏万,只想针对CBAM对中欧汽车贸易影响的走向,做一点预测。
碳关税的算盘
年开始实施的EU-ETS,旨在对欧盟内的企业征收碳税。
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和分配机制。对于重工业给予一定免费配额,这一点和我国的做法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其监测、报告、核查制度更严谨,导致高能耗、高碳排企业逃不掉乖乖缴碳税的命运。欧洲冶金、化工企业,第一波被征收。
在实际操作中,年欧盟开始对域外航空公司进入欧盟机场征收碳税,引发了中、美、俄、印等20多个国家抵制和抗议。欧盟被迫“有条件暂停”,这一停就是10年,至今也未重启。
这让欧盟认识到,EU-ETS只会抬高自家企业成本,迫使后者被驱逐出欧盟,在域外建厂,然后把产品卖回欧盟。这就是“碳泄露”。
当然,没有碳税负担的其它国家,把产品卖进欧盟,也算“碳泄露”。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更得仔细盘算。
年,欧盟卖给中国的产品当中,嵌入碳排万吨;而同期中国卖给欧盟的产品,嵌入碳排2.7亿吨。因此,在欧盟看来,CBAM就是用来抹除中国等域外国家企业获得的不公平竞争优势。
还是老规矩,第一波倒霉的又是高排放企业,包括钢铁、水泥、电力、化肥、水泥等。巴斯夫投到广东省湛江市的大生产线,如果将市场锁定为欧洲,也在这一波调整范围内。因为新机制把塑料、氢/氨、有机化学产品都纳入进来。
这些都是简单产品,即初级工业品,那么汽车这样的复杂产品怎么算?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碳排,就是所消耗的简单产品“隐含排放量”之和。“隐含排放量”如何算,尚未公布,欧盟似乎自己也没拿定主意。对刚获得成本优势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来说,按照比较不利的预想,总归没错。
其实中国对欧盟出口的电力、钢铁、水泥、化肥很少(主要是俄罗斯出口欧盟),每年这些产品对欧出口不过70亿美元,占据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盘子的1.3%。
正如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一两年,欧企对中国有机化学投资迅猛增加。如果将塑料、氢/氨和有机化学都纳入到碳税篮子,涉及出口额将增加到亿美元以上,占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7.4%。这就值得认真对待了。
如果将机电、汽车产品也纳入呢?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到了年,这些复杂工业品被征碳税的时候,对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影响,将达到40%。
汽车碳关税要缴多少
那么,汽车出口面临的碳关税,到底将增加多少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使用任何减碳措施,电动车生产的碳排要高过燃油车,差别主要在于电池包。
我们已知,铝、钢铁、塑料的征税标准在27%、21%和8.7%。汽车使用了以上金属和非金属原料,而新能源对碱性金属和稀土金属的使用都远比燃油车要高,那么综合碳税税率可能在15%左右。
假定一辆5万欧元到岸价格的中国电动车,光是碳关税,就要缴纳欧元,刚好和欧盟多数国家给予新能源车的补贴差不多。一正一反,相当于中国电动车将比欧盟本地产品,多背了1.5万欧元左右的“政策成本”。
这就不好打赢,对成本敏感的中低端电动车,更是没戏了。
现在有些企业算的比较乐观。远景AESC高管曾经公开算过,一个度电的电池包(国内出厂价格15万-20万元人民币,取决于电池方案),对欧出口碳税负担在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算来,碳税还不到3%。这恐怕考虑了企业尽最大努力,在生产中应用减碳方案,从而大幅降低了碳关税。
《汽车人》认为,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欧盟不会认可中国的绿证(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子证书)和CCER(自愿减排核验量),自然也不会因此豁免低碳生产企业(包含热衷于在总装环节使用无碳电力的车企)。
在年的《巴黎协定》之前,欧盟就认为CCER存在重复计算(具体理由不展开),欧盟据此成功将EU-ETS规则写入《巴黎协定》。而中国主张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停留在道德呼吁层面,没有落实到公认的碳排计算上。
来自中国的光伏组件被默认为是“零碳进口”。原因是欧盟能源生产的转型,需要中国光伏产品(欧盟自己的光伏产业已被打趴)。
但锂电池将大概率被纳入到CBAM征收范围内,原因是欧盟正在花大代价建立锂电池产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亚洲供应商),但苦于成本高于进口动力电池。欧盟有强动机用CBAM抬升进口电池成本。
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碳市场。但是CBAM法案声称,(欧盟)进口商可以声明,此产品在出口国(中国)已经承担了碳排放成本,那么可以抵消相应程度、数量的碳关税义务。
概括一下,就是背负碳排的中国货,只能抵扣金额(企业实缴碳税、购买碳排权付出的资金),而非碳配额。再简化一下,只能以钱抵钱,而不能用别的政策工具。
而欧盟认为中国现在免费配额很多,导致碳排交易价格太低,如果互认规则,欧盟肯定吃亏,结果就是两边政策打架。比如特斯拉、比亚迪这种企业,每年在中国卖新能源积分,还能赚钱,要是出口到欧盟,就只有交钱的份儿。
实际上,无论车企声称自己减碳技术多么先进,就算做到全球第一,也无法豁免。除非中国这边的碳排政策比欧盟激进,欧盟才能考虑豁免。
做起来很吃成本
这么一来,欧盟的CBAM就成了扼制中国制造成本优势的阳谋。如果不跟(就是不搞的像欧盟那么苛刻),那么企业出口就得交钱;如果跟,就意味着遵循了欧盟规则,这样中国的碳主张就事实上被悬置了。
现在,各国都在抓紧研判欧美即将实施的碳税政策。美国的《清洁竞争法案》可能率先“上线”。和欧洲“普征”策略不同,美国采取增量征收的办法(即超出平均碳排水平的企业才需要缴碳税)。
而且,美国碳税规则的对象包括国内外生产商,不像欧洲搞出内外两套规则(EU-ETS和CBAM)。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从高能耗、高碳排的简单工业产品开始征收。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全球很多国家,包括中东、拉美、甚至非洲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主要是光伏和风能)。哪怕完全不缺能源的沙特和卡塔尔,都在用中企做总包商开发超大型光伏项目。
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到,必须改变一次能源的配比(即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这样才能在贸易中降低成本。
从本质上说,CBAM和“政策”都是同一思路,就是利用道德和政治正确打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甚至迫使中国和新兴国家“去工业化”。没想到,一个俄乌战争正打着,去工业化最为激烈的,却是欧盟国家。
中国的汽车电动化,是当今世界上技术走得最远、规模最大、市场反馈最为积极的进程。中国并没有搞什么“政策”,反而就是电池都搞不定的欧洲人,对碳排和燃油车喊打喊杀。这种魔幻情形,不是简单的伪善,而是“猥琐流”竞争手段。
中国不支持欧盟设立CBAM,但鉴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注定不能采取不顾一切的减碳手段。不过,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实施路径是清楚的、可行的。
而欧洲无论“政策”还是CBAM,喊得很凶,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内部利益摆不平,同时缺少对外界反击的应对手段,前景并不乐观(再次参见无疾而终的民航碳税)。
中国车企,包括全链供应商,要做好自己的零碳转型,重点是提升碳效率和碳竞争力。标准很简单,争取在产品中包含的碳排尽量少。但这需要抠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不光是自己,还要对供应商提出一揽子减碳要求。
这做起来很难,但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正在着手做了。它们大多数是合资企业,可见跨国车企对欧盟碳关税这事,比中国品牌更熟稔。
这样就算政策面风向一时不利,损失也是可控的。何况,中国的碳反击是必然的。这其实就是缩小版的贸易战。
和光伏一样,欧盟实现气候目标,必然会增加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当中国产品的碳效率更优时,CBAM的牵制作用就不大了。
现在欧盟还留着念想,就是因为自己觉得在新能源汽车上还可以搏杀一番。等混到和光伏一个下场,也会就势躺平的。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