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存在的不足是

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zjdy/161120/5051482.html

引言

欧元作为一种超主权货币,其诞生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所以说欧元的发展过程和欧元国际化的过程是一致的。欧元国际化始于年,在年取得决定性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欧元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欧元的发展历程

前期准备阶段(~年)。欧元的发展历程开始于年2月7日欧盟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了组建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并规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规划,因此可算为欧元的起点。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的规划,截至年末,欧盟基本实现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实现了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同时各成员国政府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协调,并建立起各成员国央行行长的协调机制。这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预备启动阶段(~年)。以年1月1日欧洲货币局(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成立为标志,欧元进入预备启动阶段。欧洲货币局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统一货币相关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包括统一货币政策的操作准备工作及建立区域经济政策协调的新程序。

年12月欧盟马德里峰会确认了在年1月1日前完成欧洲货币联盟的所有组建工作,并将未来的欧洲统一货币命名为欧元。年9月欧盟都柏林峰会就欧洲货币联盟的基本制度框架达成协议,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正式确定欧元作为欧洲货币联盟所有成员国唯一的法定货币,各国原有货币最迟在年6月底前全部退出流通;二是制定《预算稳定和增长公约》,严格成员国财政纪律;三是建立欧盟内欧元国家与非欧元国家之间的新汇率机制,以防竞争性汇率贬值扰乱统一市场。

年6月欧盟在阿姆斯特丹峰会上对《欧洲联盟条约》进行了修订,并正式批准都柏林峰会议定的3个条约-《预算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货币汇率机制》,以保障欧元如期启动。

年5月欧盟在布鲁塞尔峰会上最终确定于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圈定首批加入欧元区的11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并确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执行董事会的人员构成。

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成立,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欧盟授权欧洲中央银行垄断发行欧元并制定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在第二个阶段,欧盟各成员国的主要相关工作是参照《欧洲联盟条约》确定的加入货币联盟的标准(通胀率≤1.5%,财政赤字率≤3%,政府债务率≤60%,长期利率≤2%),积极整顿金融,稳定物价和汇率,健全财政,控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

初始启动阶段(~年)。以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开始运营为标志,欧元正式启动。在此阶段,欧元仅作为转账货币,暂不发行欧元现钞,各成员国原有货币继续流通;但各成员国政府和金融市场统一使用欧元计价、支付和交易;在此期间,欧元与成员国原有货币按固定汇率折算。

自年1月1日起,以欧元计价的信用卡、支票和其他电子转账业务开通,但消费者可自由选择使用本国货币还是欧元。

实质进展阶段(年至今)。以年1月1日欧元现钞正式投入流通为标志,欧元进入实质进展阶段。各成员国原有货币在此后6个月内逐渐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流通的唯一法定货币。

从年1月至年8月,欧元区不断扩大,成员国从11个增加到19个。其中创始国11个: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后加入8个:希腊(年)、斯洛文尼亚(年)、塞浦路斯(年)、马耳他(年)、斯洛伐克(年)、爱沙尼亚(年)、拉脱维亚(年)和立陶宛(年)。

此外,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安道尔、黑山、科索沃等非欧盟成员国也将欧元定为本国法定货币。截至年8月,欧盟成员国中未加入欧元区的尚有8个:丹麦(年公决不加入,但与欧元实行钉住汇率)、瑞典(年公决不加入)、波兰、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另外,英国通过全民公决决定退出欧盟。

年以来,欧元国际化取得巨大进展,欧元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根据欧洲中央银行报告披露的数据,年欧元在世界各国总储备货币中的比重达到19.7%,此外,年欧元在全球支付领域的比重也达到了31.3%。

欧元国际化存在的不足

欧元作为一种超国家货币,一种超主权货币,是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但是从欧元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

欧元区经济基础不稳定。货币顺利流通的基础是使用者对货币购买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最初来自货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金属货币时期);当纸币出现后,与黄金等贵金属的可自由兑现保证了货币购买力的稳定;但当纸币与黄金脱钩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之后,不兑现纸币的购买力就只能根据它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来决定。

因此,一国的经济总量越大,等量货币的购买力就越强;一国经济基础越稳定,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就越坚实。也就是说,信用货币的实力取决于其流通范围内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越扎实,货币的信用就越高。从这个角度看,欧元是有缺陷的。欧元区各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度尚达不到一个国家内的经济一体化标准,这意味着至少从稳定性的角度看,欧元的经济基础弱于美元和日元。

欧元区政治基础不稳定。与美国和日本不同,欧洲货币联盟(欧元区)是由19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分散国家构成的,其文化和民族同质性不高,各成员国之间仍然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与主权国家相比,欧元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任何政治和经济联盟总是通过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从长远的眼光看,只有当所有成员国的利益都趋于一致时,联盟才能得以存续。而欧元区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几乎是全方位的差异,包括文化、宗教、民族、经济等)很难保证成员国的利益总是保持一致。所以,历史上从来没有打不破的联盟。欧元区除非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将联盟变成联邦,否则,欧洲货币联盟(欧元区)的长期稳定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

内外部的经济冲击都可能对欧元的政治基础造成威胁,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欧元区的离心力就会加大。事实也表明,从年欧元诞生到年的18年间,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是越来越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是逐渐分化,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民众更是对欧元区和欧盟未来的走向产生了迷茫,民粹主义开始盛行。

各种利益冲突在欧元区的货币蓄水池机制创造价值的非公平分配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欧元区南北两部分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差异,北部国家(以德国为代表,包括荷兰、奥地利、芬兰和法国等)偏好于中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因此,就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而南部国家(以希腊为代表,包括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从而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

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是欧元区各成员国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北部国家的高储蓄形成了货币蓄水池,但货币蓄水池机制创造的价值却通过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和金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南部国家,从而成为支撑南部国家过度财政支出和过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按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说法,南部国家的过度财政和过度消费之所以可以长期继续,就是因为统一货币使得南部国家得益于“享受补贴的借贷”,这种补贴来自北部国家“高储蓄、低通胀”带来的高信用等级。统一货币(欧元)的存在,使得南部国家可以按照较低的北部国家的货币借贷成本来获取资金,以支持其过度的财政支出和即时消费支出。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当欧元区统一货币之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相信,为维护欧元,拥有强劲经济和金融实力的成员国不会坐视脆弱的成员国陷入危机,将整个欧元区视为一个信用单位是理所当然的。

结语

所以,市场基本上对所有欧元区成员国的信用一视同仁。欧洲中央银行的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从年欧元区成立到年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区各国的国债收益率差距大幅缩减,南部国家国债收益率平均降幅在个基点左右;欧元区各国金融市场的短期利率差也降到了0.02个基点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