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琨欧元二十年,穿越历次危机一路前行
年1月1日,欧元纸币与硬币开始发行流通,经历两个月的双币流通过渡期后,正式取代各成员国本国货币。20年后的今天,欧元区扩展至19个欧盟成员国,覆盖人口总规模超3.4亿,另有7个欧盟成员国,在条件成熟时亦须履行加入欧元区义务。欧元已成为欧盟的重要标志之一。
欧元区的产生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着直接联系。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共体内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显著,其货币制度逐渐受到“三元悖论”挑战,即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无法兼得。鉴于资本自由流动是欧洲共同市场目标之一,而各国货币间汇率剧烈频繁的波动又会严重妨碍共同市场运行,所以建立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即推进货币一体化,以确保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成为欧共体各国符合经济逻辑的必然选择。
引入共同货币,意味着各成员国丧失货币政策主权,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也将从此永久固定,这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尽量符合“最优货币区”要求。但是,一方面,共同货币区各成员国宏观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各类经济冲击对各国影响也因此各不相同,无法借助共同的政策予以应对;另一方面,如果各国不能实施独立货币与汇率政策,又不能借助生产要素流动、灵活工资与价格机制或者统一财政政策等其他调节机制来平抑这一非对称性冲击,成本巨大的经济失衡就会在共同货币区内部出现。
欧元资料图尽管当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欧共体离“最优货币区”要求相去甚远,引入共同货币的时机仍不成熟;但在德国统一等历史机遇和强大政治意愿推动下,年,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被写入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年1月1日,覆盖11个欧盟成员国,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诞生。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组成的欧元体系负责,欧央行作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其独立性得到法律保障,以确保价格稳定这一欧元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实现。
不符合“最优货币区”要求这一结构性缺陷导致欧元区内部失衡不断积累,最终在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陷入巨大困境。危机爆发后,银行主导的欧盟金融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但在离散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各成员国银行经营状况千差万别,受危机冲击影响也各不相同,消费与投资变化出现显著差异,叠加本已存在的失衡风险,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差距急剧拉大,宏观经济失衡愈演愈烈。面对这一挑战,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束手无策,又缺乏其他调节机制,部分受到重创的成员国为应对危机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公共债务水平不断攀升,从而引发外界对其财政不可持续的担忧,最终爆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并波及其他财政状况良好国家。而欧盟国家债券主要被欧洲银行持有,主权债务违约导致银行资产减记的恐慌开始在欧洲金融市场弥漫,最终升级为主权债务危机与银行业危机的恶性循环,几乎导致欧元区的解体。
在危机逐渐平息后,欧盟在严肃财政纪律、堵住直接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制度漏洞的同时,从欧元区仍是一个“非最优货币区”入手,引入一系列结构政策,包括银行业联盟、资本市场联盟、宏观经济失衡程序、过度失衡程序、欧洲结构与投资基金、欧洲投资计划、欧洲稳定机制和直接货币交易等措施,来缓解和平抑外部冲击对货币联盟的不对称影响,化解失衡风险,推动欧元区向“最优货币区”迈进。尤其是年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出台的“下一代欧盟”计划,这一欧盟层面新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更是让欧元区迈出通往“最优货币区”的关键一步。
当然,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疫情冲击和逆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挑战巨大,欧元区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欧元区在历次危机中的表现,让我们有理由对欧元保有信心。我们也看到,年底以来,欧盟致力于进一步增强欧元国际货币地位,更有竞争力的欧元,不但可以增强欧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有助于保障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更开放、更多元。(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52.html